身居角台 光照四方 网格员在法庭学调解展示

海门区常乐镇是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的故里。百余年来,张謇先生作为江海大地最伟大的人文坐标、文化旗帜和精神高地,其精神影响了一座城、激励了几代人。薪火相传,张謇留下的事业和理念,成为激励年轻人奋发前行的重要精神力量。近年来,海门法院四甲法庭立足张謇故里独特文明气质,打造“无讼謇里”党建品牌,将张謇先生在打造南通“现代第一城”的社会治理经验融合到涵养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动实践中,从张謇先生的实业报国理念探寻法庭服务乡村振兴路径、从张謇先生的仁爱精神厚植善治根基、从张謇先生的教育强国理念培育法治宣传阵地、从张謇先生的敦厚家风传播孝善文化,从中探索源头预防、非诉挺前、多元化解、全面覆盖的诉源治理机制,多层次、全方位贡献法治智慧,推动构建政治为领、自治为基、法治为要、德治为魂、智治为辅的社会基层治理格局。

近日,四甲法庭联合常乐司法所、四甲司法所,组织学习的网格员们赴常乐镇张謇纪念馆和张謇先生创办的颐生酒厂,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共绘基层治理好'枫'景”主题党日活动,旨在追寻前人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为巩固学习成果,现总结网格员们的心得体会,以供学习交流,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感想与心声吧。

传承与创新:参观张謇故居有感

——余东镇富民村 汤雨露

展开剩余72%

张謇先生一生秉持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始终以维系和惠及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天地之大德约生”,民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百姓的事即天大的事。当前,海门大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精心抓好法治惠民和民生实事项目的落实。作为一名基层网格员,我们要充分发挥地熟、人熟、情况熟的独特优势,在当好法律政策宣传员、法治活动组织员、社情民意传递员、法治创建监督员的基础上,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运用情、法、理灵活开展调解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群众负面情绪,最大程度为群众提供便利。

于张謇精神处,聆听时代回响

——正余镇昌盛村 姜佳钰

“天之生人也,与草本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本共生,即不与草本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我踏入了张謇纪念馆。刚踏入馆内,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仿佛能感受到张謇先生那穿越百年的精神力量。

张謇先生以非凡之举,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功绩,让生命超脱平凡,与伟大共生。如今,我们站在时代的新起点,更应承接这精神的火种。将不屈不挠融入攻坚克难的行动,把无私奉献化作服务社会的热忱,让张謇精神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坚实指引,不负先辈期许,在新时代绽放属于我们的光芒。

以天下为己任,担时代之使命

——四甲镇二桥社区居委会 沈煜婷

张謇先生把南通的地方自治、建设家乡的内容归纳为“实业”“教育”“慈善”三个主要方面。在今天的参观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张謇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他不仅追求个人事业的成功,更着眼于民族振兴的大业。张謇先生用一生证明: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创造了永恒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以张謇精神为镜,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有为,力争将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早解决、快解决,最大程度为群众提供便利,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延续张謇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

——常乐镇培才村 杨莉花

今日瞻仰张謇先生的丰功伟业,其精神与理念振聋发聩,为我们乡村工作带来深刻启示。张謇先生以实业为基,为乡村经济腾飞奠定根基,启示我们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于产业。乡村应立足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让乡村产业“活”起来。从“一粒米”到“另一粒米”,虽距离不远,但其间蕴含着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我们要在这片土地上深耕细作,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张謇先生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作为基层网格员,我将以张謇先生为榜样,传承其爱国精神与实干精神,以脚踏实地的行动,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让乡村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

张謇精神光照一代代人前行之路

——正余镇五总村刘元鹏

张謇曰:“夫国必有法,有法则治。”法治文化是传播法治意识的主要载体,是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深化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们要借鉴历史文化资源深化法治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相互融合,凸显张謇先生“孝法”“善法”的法治文化理念,打造善法交融、德法同行的法治文化建设体系。结合法治文化的熏陶,让法治宣传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惠及民生。(钱玉佳)

编辑:李小环

发布于:江苏省
标签: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123